发现身边的榜样
榜样把人生的意义变成鲜活的形象,让远大理想、优良品格、高尚人格在实际行动中生动展现。他们用行动证明,只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懈的奋斗精神,脚踏实地把每件平凡的事做好,平凡的人就可以拥有不平凡的人生,平凡的工作可以创造不平凡的成就。
清华长庚人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这场大考中经受住校验,无论是义无反顾驰援武汉及北京市定点医院的勇士,还是坚守岗位护航医院大本营的战士,他们都选择了无畏,展现了榜样的精神与力量。
★ 急诊科 范烁 ★
庚子年始,“新冠”来袭,急诊重地,更是情况纷杂。比平时紧张、忙碌很多倍的同时,这次疫情,也让我看到了那么坚定的自己,那么勇敢的急诊护理团队,那么伟大的医务工作者。
起初,新冠肺炎在武汉开始蔓延,作为一个年轻护士的我并未认识到危机感,地域性发病,离北京那么远,没关系。每天晨交班护士长都会和大家宣导各种注意事项,要求全体人员提高警惕,做好防护,分诊期间,抢救期间全程带好帽子N95口罩,督促做好个人手卫生。直到急诊接收第一例疑似患者,我才意识到这次疫情就在我身边。
在疫情期间,与急诊科打交道最多的就是发热门诊。发热病人来了,经急诊再至发热门诊就诊,但遇到生命体征不稳定的,来不及排查就得立即抢救,即使不确定是否是新冠肺炎患者,急诊人也要不纠结、不犹豫地立即穿上隔离衣抢救病人,所以在急诊,疫情有与无,并没有太大的区别,非传染性的病人需要抢救,甄别不清的病人需要抢救,有传染性的病人也需要抢救……医疗楼上方“急诊”那两个大红字显得格外耀眼,全年全天24小时,无休,不拒绝任何一位病人。“你见过凌晨两点的急诊吗?”我的回答是:我见过一年365天每一个时辰的急诊。
因为疫情,急诊科每天都在发生变化,诊间变成了急诊隔离间,清创缝合室变成了临时诊间,走廊的候诊椅也贴上了间隔1米远的标签,分诊、抽血、抢救等高风险的岗位都穿上了隔离衣,戴上了护目镜。
今年是父亲离开我和母亲的第3年,我入职的第4年,也是第4年没有回家过春节,终于,历尽千辛换好班、买好票,准备大年初三回家,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却让人措手不及。过年的鞭炮再响,都没有我想回家那么想,但是,特殊时期,作为急诊科的一员的我,选择了退票,想哭,但是眼泪不能掉,我要留下来,时刻准备着……
在接到护士长的通知,要抽调人员去武汉支援的时候,我果断报名了,不知道是身体里护士的职责作祟,还是早已融化在血液中急诊护理人的责任感。而报名之后才发现我不是一个人,那些平时看起来有点自我的同事,看起来有点惜命的朋友,他们,已经早早报了名。自接到护士长通知,已经走在回家路上的同事提前下车返回,刚刚迈进家门的同事含泪离开,急诊护理人以最急的速度全员集结到位。
在驰援武汉、支援小汤山的同事们口中,听到最多的就是:“挺好的,放心吧!”没有新闻上剃光头的报道,她们默默地剪短了头发;没有朋友圈的刷屏图文,一心想着高效率的工作;没有因为无法与家人团聚的抱怨,不计报酬、不畏生死、不讲条件。用无声的行动表达对职业的敬意,这种诠释来得更加有力!坚守在急诊岗位的我也遇到过疑似患者,而且是需要抢救的疑似患者。穿防护服,戴护目镜,穿鞋套,几分钟的时间就完成“全副武装”,淡定的进入隔离间抽血、输液、吸痰,配合抢救。整个过程没有犹豫,没有恐惧,我心里想,相比外出支援的同事们,我们做的这些不值一提。
急诊室的墙,隔开了两片天地。里面的病人急、危、重,外面的家属惊、恐、悲,我们就在这样的“闹市区”里为急诊患者和家属撑起一片天。虽然平日里的急诊忙起来如打仗一般,付出很多却很少有人能记得,我们却从不计较,脸上的微笑,像一缕温暖的阳光照耀在这条生命的绿色通道上。
今朝的青年之光,必当在我们中闪耀!我们还是那个少年,心里有火,眼里有光,永远有希望。
作者 急诊科 范烁
编美 宣传中心 南子钰
澳门新葡游戏网APP
快速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