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链接:《生命时报》第1724期 第18版
发布时间:2023-8-1
作者:韩治伟 薛亚军
近年来,心血管疾病和心源性猝死年轻化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三四十岁就发生急性心梗,甚至猝死的病例屡见不鲜。发病的中青年人中,很大比例是平时没有症状,甚至规律体检结果基本正常的人,这种情况更容易引起人们焦虑和恐慌。
心源性猝死,指由于心脏原因导致症状出现24小时内,甚至1小时内发生的自然死亡。高达50%的心脏疾病首发表现即为心源性猝死,发病前并无典型症状。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和病因与年龄密切相关,中年人心源性猝死的年发生率约为万分之五。冠心病所致的心源性猝死占所有心源性猝死的75%~80%,以往主要发生在40岁以上人群中,如今30~40岁人群占比在升高。
中青年心血管疾病或猝死来得突然,主要由心脏病的固有特点决定。以冠心病为例,临床上把给心肌供血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超过50%作为诊断冠心病的标准,但心脏有很强的代偿能力,很多患者在重要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小于70%,甚至90%时都不会有心肌缺血的外在表现,因此日常活动时并无症状,一般的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也难以发现异常。这些狭窄不是非常严重的血管,一旦发生斑块破裂、急性闭塞,就会出现急性心梗、猝死。数据也显示,一半以上的急性心梗是在冠状动脉轻中度狭窄的基础上发生的。另外,某些心律失常、心肌病也是引发中青年心源性猝死的病因,患者日常生活中没有特殊症状,但在过度劳累、紧张或某些诱因的触发下,就会引发灾难性的后果。但潜在的致命性心律失常和心肌病的发现,需要细致的病史和家族史采集,以及专业的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而这些内容体检中一般是不包括的。
没有典型心肌缺血症状的中青年人,要想有效减少突发心血管事件,就要进行心血管风险评估和有针对性的生活方式干预、危险因素防控。生活中,要学会保持情绪稳定,除了少生气外,还应避免过喜、过悲、惊吓等剧烈的情绪波动。避免过度劳累,无论多忙都应抓紧时间放松休息。定期体检,排查心脏隐患,特别是心血管系统检查,如心电图、心脏彩超等。科学运动,运动前充分热身,运动量不宜过大,运动中及时补充水分和其他能量,若出现胸闷气短等不适,要及时停止运动。控制好危险因素,“三高”患者是猝死的高危人群,应坚持服药。如厕、搬东西、回头时,要控制好力度,不可以用力过大过猛。▲
澳门新葡游戏网APP
快速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