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链接:《生命时报》第1818期 第17版
发布时间:2024-7-23
作者:张童 杨宇 吴巍巍
行走时腿疼、肌肉常疲劳,让不少外周动脉病患者对运动敬而远之。但近期,欧洲心脏病学会主动脉和外周动脉疾病工作组等机构发表共识称,多走路可改善外周动脉病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有助重塑血管壁,增加毛细血管密度、肌肉容量,增强心功能及肺活量,促进重建微血管体系,增加整体血流。简单来说,走路反而对此类患者的健康至关重要。
外周动脉病是一种常见的、因代谢紊乱导致循环系统受累的疾病,影响全球约2.3亿患者。数据显示,中老年人群患病率高,80~84岁人群患病率可达14.9%。外周动脉尤其是下肢动脉出现粥样硬化斑块,会阻碍血运,引起肢体远端缺血。早期,患者在行走时会出现下肢疼痛、肌肉疲劳,若缺血时间长、程度重,会发展为影响夜间睡眠的强烈疼痛,进一步拖延可能恶化为溃疡坏疽,诱发心脑血管事件,导致截肢甚至死亡。除了积极接受血管外科专业治疗外,运动是管理该病的重要手段,建议参考以下几项要点。
行走适合多数患者。需注意,少数缺血极其严重的患者,包括有频繁剧烈的下肢麻木疼痛、下肢肌肉严重萎缩、膝关节和髋关节屈伸困难、足部伤口深、足跟坏死等情况者,要谨慎实施走路计划。
制定家庭行走计划。鼓励30~50分钟、每周5次;此后每周,步行距离、时间可保持稳定,大部分患者每天可走5000~10000步。运动时应保持稳定的速度,避免步速过快导致疲劳,同时进行自我管理,包括自我监测进度,记录锻炼的时间、强度和频率,关注身体反应和变化。
量力而行、定期检查。上述行走计划是一般性建议,患者可事先咨询血管外科医生,进行个体化调整,尤其是合并心脑血管病患者,过度锻炼可诱发心绞痛、心肌梗塞、心律失常等。如果锻炼时出现胸口疼痛、头晕恶性、心慌心悸、周身无力等症状,应立即停止并及时就医咨询。另外,可定期进行医疗检查,科学评价锻炼效果,及时调整运动计划。
走路虽然是外周动脉疾病的良方,但它不能代替临床治疗。因此,患者应在专业血管外科医生的指导下,把握好锻炼和科学治疗之间的关系。在运动之余,结合合理饮食,控制体重、血压、血糖及血脂水平,并积极戒烟。▲
澳门新葡游戏网APP
快速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