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8-23
健康报记者 穆薪宇
8月17日,第二届中国医学人文大会在京召开。“舒缓医疗与人文关怀”是受到与会者关注的一个分论坛。本期,我们邀请到在论坛做报告的三位医学专家来“人文圆桌”分享他们各自对死亡、安宁疗护及癌痛管理等方面的理念和实践心得。——编者
圆桌嘉宾
路桂军 清华长庚医院疼痛科主任
谌永毅 湖南省肿瘤医院副院长、教授(部分省略)
李玲 河南省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常务副院长、教授 (部分省略)
作为医生,我们要帮助患者解决痛苦,疼痛缓解之后,患者或许就不会再想死了
路桂军:中国去年的死亡人数是980万。这980万人当中能接触到安宁疗护的,且持有相对比较好的死亡观念医生的人少之又少,超不过5%。
现在的临床医生,即便让他谈一谈他所亲历的死亡过程,能谈出的例子往往来自亲人,很少能谈自己怎么陪伴患者亲历死亡。因为社会和国家赋予我们医生的职责是救死扶伤,只要有一线生机也要全力以赴。实在是救治无望了,人就走了,在这个节点上,医生的关注点没有很好地去延展,不能不说是文化上的一种缺失。
死亡教育在医疗、教育行业都要普及。死亡教育应该从幼儿园开始,要伴随终身。
现在社会上一旦有安乐死事件被曝光后,大家都觉得是很好的事。但世界上允许安乐死的国家仅有十几个。每一个患者选择安乐死大多是因为痛不欲生。被痛苦折磨在先,那是真正的乐吗?不是,是无奈。中国的死亡文化是善终文化。中国人的死,不光要逝者安详,还要生者安详。但是安乐死后,会给朋友亲人留下很多遗憾。
作为医生,我们要帮助患者解决痛苦。疼痛缓解之后,患者或许就不会再想死了。我们应该把注意力引导到对生前痛苦的关注上,而不是安乐死。
即便到生命最后一刻,依然要为病人维护好生活质量
路桂军:我从1998年开始一直在做癌痛方面的工作。我们放弃的是治愈性治疗,但症状的对症处理是永远不能放弃的。即便到生命最后一刻,依然要为病人维护好生活质量,要有完善的镇痛措施。
很难想象,一个生命末期的患者在饱受各种痛苦折磨的情况下,你还能和他谈心理感受、精神需求、生命规划么?我们必须保证患者的疼痛在基本得到缓解的情况下,才好进入下一环节。另外,很多肿瘤患者通过治疗可以实现长期带瘤生存,其生活质量和疼痛是密切相关的。这也就是在安宁疗护整个专业领域的工作中,疼痛处理占到50%以上的原因。
关于疼痛治疗,现在有很好的阿片类药物,80%的疼痛通过口服阿片类药物可以解决,还有20%左右的难治性疼痛通过微创技术也可以解决。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疼痛是可以被控制的,也是可以被管理的。
中国的安宁疗护需要加大专业的培训和实践力度
路桂军:近年来,国家一直在推动安宁疗护的发展,但我认为力度还是不够。目前,我国安宁疗护服务的可及性差距还是比较大的,这方面的人才培养和储备也比较欠缺,安宁疗护没有立法,也没有收费标准。所以,国内从事安宁疗护的工作者也面临着很多困难。
我国肿瘤终末期患者住院的不多,是因为患者住院的难度很大,各大医院对床位周转率和死亡率都有严格管控。有些医生说,生命末期的患者没有治疗价值。在医生眼中什么是治疗价值?生命末期就没有治疗价值了吗?
澳门新葡游戏网APP
快速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