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链接:《健康时报》第13版
发布时间:2024-1-5
作者:曾建平
作为身体的“苦力担当”,胆囊除了要储存苦涩的胆汁,还要承受因为人们不良生活习惯、饮食不规律等带来的病痛之苦。其中,胆结石、胆囊息肉、胆囊炎在胆系疾病中位居前列,是引起上腹部疼痛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不妨提前了解并及早预防这些胆囊疾病,让胆囊尽可能“少受苦”。
在不知不觉中形成胆囊结石
不是所有胆囊结石都要一刀切
胆囊结石常常在不知不觉中形成,初期没有明显症状。一旦急性发作,会产生剧烈的上腹疼痛,伴有放射痛或牵涉痛(可能牵涉到心前区、右肩、右后背)的特点。
一般临床上认为无症状的胆结石可以观察治疗,只有出现症状且反复发作、继发急慢性胆囊炎或合并有胆囊癌的危险因素等情况,才考虑胆囊切除,无需过度焦虑。
胆囊结石常常“重女轻男”
女性患胆囊结石的风险比男性高,这多与女性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有关。雌激素在女性怀孕、使用口服避孕药或进行激素替代治疗时会升高,增加胆汁中胆固醇 的浓度,促进胆固醇结晶形成,增加胆结石的风险。
不吃早餐会伤胆
不吃早餐的确会伤害胆囊,造成胆囊排空时间延长、胆汁浓度升高。如果长期不吃早饭,胆囊内的胆汁会变得浓稠,增加胆囊结石的风险。按时吃早餐,减少过夜空腹时间,刺激胆汁排空,有利于预防胆囊结石。除此之外,高精制碳水饮食和节食也容易形成胆囊结石。尤其注意别快速瘦身,不然可能让胆汁成分比例失调,胆固醇会更易沉淀成结石。
体检报告里“常客”——胆囊息肉
胆囊息肉要辨真假
人们常常在体检报告里见到胆囊息肉或胆囊息肉样病变。“病变”的字眼常常造成大家非常恐慌。但是不用焦虑,因为胆囊息肉其实可以分为真假两种。真性息肉(胆囊本身的腺体、肌层增生引起的胆囊息肉)才会有癌变的风险,假性息肉 (胆固醇性息肉、局灶性腺肌症和炎性假性息肉)通常不会癌变。
胆囊息肉超1厘米要当心
若体检时发现无症状胆囊息肉,应先找专业的医生对息肉的良恶性 (真假性) 做鉴别。胆囊息肉的危险性主要看息肉的大小,如果超过1厘米,应听从医生的建议密切随访或者手术治疗。不过也无需太过担忧,实际上,大多数体检报告中的胆囊息肉都是无危险的胆固醇息肉,定期随访复查就可以。
切掉胆囊后更要护好胃
门诊上很多需要做胆囊切除的患者都有疑问:切了胆囊,消化是不是就不好了?是不是就没有胆汁了?其实,多数病人胆囊切除不会影响消化功能,因为胆汁是由肝脏分泌的。但是因为胆囊有调节胆汁分泌的功能,因此胆囊切除手术后,建议从易于消化较为清淡的饮食,逐渐过渡到常规饮食,不要进食过于油腻的饮食,不要暴饮暴食加重胆道的负担,损伤消化系统功能。
容易被误诊为胃病——胆囊炎
别把胆囊炎当作胃病
千万别把腹痛只当作胃部不适或胃病。急性胆囊炎以右上腹痛为首发症状,但也可以表现为上腹正中胃区的疼痛,因此有时很难辨别。
如果右上腹出现持续性疼痛或者反复的疼痛等异常,要警惕胆囊炎,及早就医。尤其是按照胃病治疗不佳时,要及时到普通外科或者肝胆外科就诊做胆囊的超声筛查。
胆囊炎有急慢之分
慢性胆囊炎患者,一般在饭后或食用过于油腻的食物之后,出现上腹的饱胀、隐痛等症状,有些患者也伴有恶心、嗳气等不典型的消化道症状。
如果上腹部出现了突发的、剧烈的疼痛症状,很有可能是急性胆绞痛和急性胆囊炎发作,一定要及时到医院就诊,避免胆囊炎加重,延误最佳的治疗时机。
胆囊疾病患者食物禁忌多
胆囊疾病患者在生活中要忌高胆固醇食物,比如动物内脏、蛋黄、巧克力等;忌高脂肪食物,比如肥肉、油炸、含油量较高的食物;忌暴饮暴食,平时家庭聚餐、老友聚会要注意控制,不要多喝酒、暴饮暴食,这会使胆囊剧烈收缩,有可能诱发急症发作;忌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刺激性食物会导致胃酸分泌过多,也会刺激胆汁分泌过多,容易诱发疾病。适宜选择低脂肪、低胆固醇食品,比如木耳、芹菜、海带、藕、鱼肉、鸡肉、鲜豆类、豆制品等。
这几种信号要查胆囊
曾建平表示,当身体出现以下几种情况,可能是胆囊发出“求救”信号。
上腹疼痛:胆囊疾病的主要症状是右上腹疼痛或不适,通常会放射至右肩或后背,尤其在暴饮暴食、进食油腻之后疼痛加重,部分患者会出现剧烈的胆绞痛。
反复消化不良:大多数胆囊异常会出现轻度类似消化不良的症状,比如恶心、呕吐、腹胀、食欲 缺乏、厌油腻、饱腹等。
尿黄、皮肤颜色变黄:如果突然发现尿黄,尿色加深,皮肤转变 为黄色,伴随巩膜黄染等情况,提示胆道可能存在梗阻。多见于胆囊结石掉入胆管形成胆总管结石,甚至是胆道肿瘤的可能。
澳门新葡游戏网APP
快速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