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信息动态 - 媒体报道
信息动态

新华网报道:青年医生晁爽:“儿科女神”用精湛医术守护稚嫩新生命

  新闻链接:http://news.xinhuanet.com/health/2016-05/19/c_128997976.htm

  作者:晏珊   发布时间:2016-05-19

  新华网北京5月19日电(晏珊)每位医学专家都是从青年逐步走向成熟的,作为医疗领域的中坚力量和主力军,青年医生们的成长状况直接影响医学发展和百姓健康保障的未来。近日,新华网健康频道“青年医生”栏目记者走进清华长庚医院,零距离感受“儿科女神”晁爽医生的真实生活。

  

  “针尖上”练就精湛“换血术”

  每天工作近9个小时,为70-80名患儿看诊;每月上7-8个夜班,周末几乎无休。除了儿科门诊工作,还要负责病房查房、讲课、开会、全院会诊、赴外交流,晁爽平日的工作生活可谓排得满满当当。

  问及为何获得“儿科女神”的称号,晁爽同事透露,“除了颜值外,她总是像女神一样出现在患儿最需要的地方”。作为一名新生儿专业医师,晁爽在新生儿严重感染、黄疸、窒息、颅内出血等危重疾病的诊治及早产儿呼吸管理、营养支持等方面都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危重新生儿尤其是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出生后可能面对很多难关:呼吸、喂养、感染、黄疸、出血等等。抢救这些危重新生儿往往风险很大,不仅对技术要求高,而且要求诊疗及时准确,稍有不慎,就会有生命危险。”晁爽说。多年来,她养成了手机从不关机的习惯,只要有抢救,保证随叫随到。有一次,凌晨五点,晁爽被医院电话叫醒,得知一名出生后5天的新生儿因“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由外院转入新生儿科。患儿血中总胆红素值接近700μmol/L,是正常值的3倍多,急需进行新生儿换血术,否则很可能会留下严重后遗症。正在睡梦中的晁爽挂掉电话后火速赶往医院,现场指挥抢救,一方面,联系血库立即备血,另一方面在保证多面光疗的同时给患儿开通外周动静脉。库存血是冷藏的,为了争分夺秒,晁爽和同事将取来的宝宝的“救命血”抱在怀里,用自己的体温加热血袋,以便手术尽快开展。做好一切准备后,晁爽和同事们开始有条不紊地进行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疗法,动脉“抽血”,静脉“送血”,换血过程中还要严密监测患儿的血压和心率等生命体征,既不能快,也不能慢,一分一秒都要谨慎操作,而且还要准确记录。2个多小时后,晁爽为患儿换掉了全身血容量2倍的血,手术终于顺利结束了,患儿总胆红素降到正常,转危为安。

  除了精通儿科危重症诊疗,晁爽在十几年的的临床实践中还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孩子不可能像成人那样把自己的不适表达出来,因此要了解病情进展或者治疗效果,就需要细心研究检查报告、观察患儿身体和表情等细微的变化,不能放过蛛丝马迹。”晁爽说。有一次,一名3岁的小女孩来院看感冒,晁爽一看完血液检查报告,以对数值独特的敏感性判断出这名患儿并不是普通的感冒,有可能已患有严重的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晁爽赶紧为其联系专科住院治疗,并耐心地向患儿家长讲解病情,告诉他们一定要配合检查治疗。几个月后,这名家长专程赶到门诊感谢晁爽,“要不是晁大夫在门诊判断及时,我女儿就没命了。”

  为了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医术并将其传授给更多的儿科医生,晁爽除了全身心投入临床工作以外,还乐于承担教学工作。“教学,是我工作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把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医学生和低年医师的同时,也可以促进我对临床工作的反思。”晁爽如是说。

  此外,作为科室的副主任,晁爽还注重对科室的科学管理,她专门利用休息时间参加了“哈佛大学专科管理培训班”的学习。“一个科室的建立和成长,离不开团队的建设和科学的管理,我们要把儿科建成一个科教研全面发展,同时也是积极向上具有凝聚力的快乐集体”。

  以心换心 儿科医生更需耐心和爱心

  俗话说:“金眼科,银外科,哭哭啼啼小儿科。”儿科收入不高,又苦又累,晁爽的很多同学毕业后都选择了其他科室。而晁爽因从小喜欢孩子,毕业后选择了儿科,从医十四年,她对每一名患儿都充满了爱心和耐心。“她从不因患儿的哭闹、不配合而不耐烦,对患儿和家长总是温和亲切,还千方百计地帮助贫困家庭的患儿节省开支。”晁爽的一名同事说。

  2013年底,一名产妇早产生下了一对双胞胎,哥哥因为先天畸形需要尽快外科手术,而弟弟因体重极低、呼吸困难需要住NICU急救。小哥俩的治疗费用合计需要20多万元,但贫困的家庭一时无力支付。晁爽得知后先全力投入对小患儿的抢救,终于把孩子从 “死神”手里夺了过来。孩子病情平稳后,晁爽又帮助患儿家长联系了救助机构,让孩子能够得到后续治疗。小哥俩的病情逐渐好转,平稳出院,现在长得活泼可爱。孩子的爸爸妈妈一直心存感激,经常把孩子成长的照片发给晁大夫。“在我面前生命比任何东西都重要,再没有看着小患儿战胜疾病快乐长大更开心的事了。”晁爽说。

  晁爽不仅把爱无私地奉献给前来就诊的小患儿,更是把爱带给了边远地区的儿童。2011年,刚刚生下儿子三个月,在接到医院的支边任务后,晁爽毫不犹豫地带着襁褓中的儿子奔赴了西双版纳自治州。在那里,为当地儿童诊疗疾病,为家长普及科学育儿知识,也为医生护士查房、授课。在美丽的西双版纳,她积攒了很多“大小粉丝”,与边疆人民结下了深深的友谊。

  呼吁家长对儿科医生多些信任和理解

  这些年,对于37岁的晁爽来说,做好母亲的角色和做好一名儿科大夫和科室管理者,平衡好家庭的重担和繁重而又忙碌的工作实属不易。“与家人在一起的时间真的很少,家人早已习惯了。在工作日,我每天几乎早上6点半就得出门,而晚上差不多要到9点半才能回家。等到周末,值班、开会、学习,这都随时可能占掉我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晁爽笑着说,“由于很难见到我,在家人眼中,我的存在感真的不太强,有时他们会开玩笑说,‘家里就像没有我这样一个人’。”

  与家人聚少离多、工作压力大,像晁爽这样的情况,是中国儿科医生工作生活的一个缩影。而近些年,新闻中频频曝出的“儿科医生荒”,更折射出儿科医生肩上所承担的巨大压力。《2015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显示,中国共有11.3万儿科医生,平均每1000名儿童只有0.43个儿科医生,从全国层面看,儿科医生缺口逾20万。人手本就不足,儿科医生还面临着大幅流失的尴尬境况。同时,这也让一些原本有志成为儿科医生的学生望而却步。目前在北京某医院实习的学生小张在接受采访时就表示,自己学的是小儿疾病保健专业,学校就开设一个班,人数其实并不多,但很多同学将来都不太考虑进医院当儿科医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担心工作太累太苦。

  晁爽表示:“对‘儿科医生荒’,我确实能感受到。近几年,我身边就有一些儿科医生选择离开,最后选择从事一些相对轻松的工作。”在晁爽看来,儿科医生最为需要的是患儿家长的信任和理解。“现在大部分孩子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就诊期望值很高,有些家长在遇到孩子病情变化时不理解、不信任医生,稍有不顺就投诉、辱骂,这是给儿科医生最大的困惑与压力。”晁爽说,“如果家长对儿科医生的工作多一份信任和支持,我相信医患关系会更加和谐,也会有更多的优秀学生加入到儿科的队伍中。”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