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科室导航 - 医技部 - 检验医学科 - 健康教育

检验论坛-澳门新葡游戏网检验前质量控制之G实验检测篇

  案例:患者62岁,女性,以"寒战、发热伴喘憋2日,加重8小时"收住我院。患者因患有皮肌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长期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患者长期服用激素,免疫功能低下,不能排除真菌感染的可能性,医生在开立其他检查时也开了真菌培养以及G实验。收到患者标本后常规离心处理,血清用金山川微生物快速动态检测系统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质控在控,标本检测值>1000pg/ml。

  

  然而仔细镜检痰涂片,并未发现真菌孢子及菌丝,询问病史也并未找出食用蘑菇、服用香菇多糖、磺胺类药物等会影响G实验结果的因素。回顾分析该患者其他检测结果,发现APTT 100.4 ↑(危),血小板17.00*10^9↓(危),哦,患者本身存在凝血功能异常。那么,G实验是真阳性还是受到了影响呢?为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不妨对整个检验过程进行重新检视。此时拿出检测样本发现“血清”凝固了。

  

  大家知道G实验的原理是真菌细胞壁中的(1,3)-β-D葡聚糖可以激活鲎试剂中的G因子,继而活化凝固酶原,变成凝固蛋白,整个反应体系由清亮的液体状态变为凝胶状态,透光率也会随之降低,根据透光率的降低情况可得出(1,3)-β-D葡聚糖的含量。本例中因患者自身凝血功能异常,离心时凝血因子反应不充分,貌似得到了血清,其实还是含有凝固酶原成分的血浆。进行G实验检测时,部分凝固酶原尚未充分激活,肉眼观察为液体状态,在G实验进行中,“血清”中残留的凝血酶原持续活化,反应体系由清亮的液体变为了凝固状态,透光率急剧下降,得出检测结果>1000pg/ml。但因为非触发了试剂中的G因子系统,而是标本本身的凝血系统受到激活,因此属于假阳性。将标本充分放置,待凝血因子系统充分反应后重新离心去除凝块后,重新进行G实验,检测结果为<10pg/ml。

  

  临床标本中,凝固过程变慢的标本非常多见,如血液病患者、透析患者、服用抗凝剂患者、经留置管采血混入抗凝剂者等。此种情况如不能及时发现,会导致发出错误报告,且往往都是在检验过程结束后发现检验值不对才会被发现。此案例提示:1,标本前处理时,如果需要的是血清样本,则不用着急离心,应待凝血系统充分反应后再离心分离血清;2,G试验结果阳性,尤其检测值异常高时,需要排除因为血液凝固延迟造成的假阳性。

  G实验影响因素众多,尤其检验前标本的质量直接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常见的影响G实验结果的检验前因素总结如下:

  标本不合格,如未使用无菌无热源的专用采血管,血液受到污染;

  应用纤维素膜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

  使用过含有葡聚糖的医疗用品,如某些纱布;

  白蛋白、凝血因子、免疫球蛋白等静脉制剂;

  某些细菌白血病患者(尤其是链球菌败血症);

  抗肿瘤药物(香菇多糖、裂殖菌多糖);

  磺胺类药物;

  蘑菇类食物。

  标本是否凝固了。

  

  参考文献:金山川G实验试剂说明书。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