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科室导航 - 内科部 - 心血管内科 - 科室动态

澳门新葡游戏网心内科植入首例抗核磁共振心脏起搏器

  清华长庚医院5月23日电(通讯员 薛亚军 周杰)近日,澳门新葡游戏网心脏内科团队成功植入一例抗核磁共振(MRI)的心脏双腔永久起搏器。此类起搏器能够支持患者进行核磁共振检查,为患者的检查和治疗提供了更多便利。

  

  图1 抗核磁共振心脏起搏器

  88岁的李爷爷,因明显心悸、头晕、黑曚就诊,在张萍教授门诊就诊,经检查发现了II度房室传导阻滞和心脏停搏,需要植入心脏永久起搏器。但李爷爷有严重的腰椎椎管狭窄,在未来的治疗中尚需进行核磁共振检查,张教授经过审慎的评估后决定给患者选择植入新型的兼容核磁共振检查心脏起搏器。

  2016年5月18日,在张萍教授的带领下,心内科电生理团队成功为患者进行抗兼容核磁共振检查的心脏起搏器。术后起搏器工作良好,患者症状消失。

  

  图2 张萍主任(右)与佘飞副主任医师(左)在手术中

  自心脏起搏器问世以来,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但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有50%~70%的起搏器植入者一生中需要接受MRI检查,而MRI系统产生的磁场会使心脏起搏器发生故障,对患者产生危害。过去几乎所有心脏起搏器都被列为MRI检查禁忌证。

  新型兼容核磁共振检查的心脏起搏器不仅保留了普通起搏器所有的功能,而且能够有效防止电磁干扰导致电重置,而经过特别设计的电极导线与磁共振的梯度磁场、射频场相互作用,减少导线发热,因此整个起搏系统可在MRI磁场环境下正常工作。患者安装起搏器后,只需将起搏器调整为核磁共振检查模式,就可以安心进行MRI检查了。

  对于65岁以上的起搏器植入适应证患者,若患者有脑卒中高危因素(高血压、糖尿病等)或有骨关节炎、脊柱相关疾病病史以及相关肿瘤高危因素者,应考虑到患者在植入起搏器之后存在需接受MRI扫描的可能,推荐此类患者植入可兼容核磁共振检查的心脏起搏器。此外,植入起搏器前曾经有过MRI检查史的患者或虽年轻、一般状况良好,但需要起搏器支持长达一生的患者,也应考虑植入可兼容MRI的起搏系统。

  但需要注意的是,患者接受MRI扫描应在植入新型起搏器6周之后。同时,检查需在≤1.5T的场强下进行,优化扫描序列及参数。

  MRI兼容性心脏起搏器的发展使植入起搏器患者安全地接受MRI检查成为可能,在心血管领域和磁共振影像领域都是一项重大突破。近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提高,新型起搏器的应用愈加广泛,为患者带来了福音。

  起搏器术后定期随访至关重要。不仅需要观察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还要及时调整优化起搏器的工作参数,发挥起搏器的最佳工作效率。起搏器植入后的随访时间与临床情况变化及植入起搏器类型有一定关系。一般而言,要求在植入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各随访一次,以后每半年至1年随访一次。在预计快接近起搏器使用期限时,须缩短随访时间,改为每3个月甚至1个月随访。

  医院心脏内科已建立完善的起搏器程控随访体系:1)由心内科心电生理专家团队负责起搏器程控测试的全过程;2)由心内科专职人员负责起搏器患者临床信息和起搏器手术、程控测试参数的收集、建档及保管工作;3)建档过程中由专人告知患者随访时间,并协助预约就诊;若患者遗忘随访时间,专职人员在接近随访日期时会再次通知患者及时就诊;4)定期组织进行起搏器手术、随访、术后注意事项等相关知识的宣教活动。健全的随访体系是起搏器正常运行的重要环节,从而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

  心内科电生理团队专家介绍:

 

张萍教授

  心脏内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擅长心律失常的诊断和药物、导管消融及器械置入(包括起搏器、ICD、CRT/CRT-D、植入式Holter)治疗。在国内率先建立了晕厥与心脏性猝死防治高危因素筛查流程和随访体系,在遗传性心律失常的诊治方面做出了出色的工作。在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疑难心血管疾病诊治和危重症心血管疾病抢救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和高超的医术。

  张萍教授近年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先后承担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多项基金等自助,并曾获中华医学科技三等奖、华夏医学三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13年获中国心律学会颁发的“中国起搏杰出贡献奖”。

  出诊时间:每周二上午、周四上午出诊。

 

 

佘飞医师

  心脏内科副主任医师,擅长房颤、早搏、心动过速、病窦综合征及传导阻滞等心律失常的诊断和治疗。从事起搏器植入、射频消融手术,在冠心病、高血压等疾病方面,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在心房颤动的导管消融及综合性管理、药物心脏安全性与全面QT间期研究、非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等方面研究造诣颇深。曾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973,国家重大专项及省部级科研项目等项目、已发表论文多篇。参与编写、翻译《动态心电图学》、《心脏病学实践》、《中国心律学》、《CRT基础教程》、《临床心脏电生理基础与精要》、《心脏电生理:从细胞到临床》等著作。

  出诊时间:每周二全天、周四下午、周五上午出诊。

  

何榕医师

  心脏内科副主任医师,擅长处理心血管常见疾病和疑难危重疾病,专注于心律失常,主要是心房颤动,早搏,心脏起搏与射频消融治疗等。重点研究心房颤动等心律失常的临床诊治和发病机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和临床防治。擅长心房颤动、心动过缓、心动过速、早搏等心律失常以及心力衰竭、高血压病的临床诊治,从事心脏起搏与射频消融治疗。参与国家自然科学项目、北京市教委及北京市科委多项课题研究,北京市重大疾病-房颤药物治疗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比较效果研究项目,负责房颤患者的长期随访与研究。

  出诊时间:每周一、二、四下午、周五上午出诊。

  

 

杨靖医师

  心脏内科医师,擅长心律失常的诊治、起搏器的治疗随访,专注于遗传性心律失常的发病机制及诊治研究,包括长QT综合征、短QT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速、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早复极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点、心电图特点、遗传学诊断、治疗及评价等。负责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项目-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的筛查,参与中国正常成人心电数据库的采集,参与科技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北京大学985-3期临床医院合作专项、北京市科委项目。

Baidu
sogou